宜蘭縣羅東善法寺的變遷由來:

 

羅東「善法寺」,前身為振昌堂(震昌堂,震昌社),清朝道光五年(1825)4月8日是由蘭陽地區第一代普保居士起始,歷地方士紳多所募資而籌建,經過日治時期,尤其是中國佛教禪宗臨濟思想,與淨土宗影響,加諸地方廟宇和民間風俗的世俗化(Secularization),在跨越三世紀的時代變遷,是為蘭陽地區跨越傳統與現代轉型的典型。

台灣的宗教活動大約由明鄭時期之後所傳入,渡海來台的先民為安居樂業,大多沿襲大陸家鄉慣習(habitus)。自清朝肇啟,台灣佛教受大陸佛教延續的趨勢,同時參雜著許多地方廟宇與民間的風俗活動;持齋戒殺的齋堂,也隨同各移民開墾時期,進入台灣繽紛的序幕。
龍華派別稱齋門或齋教,以俗家居士身分隨著漢移民的傳入台灣發展,《龍華科儀》簡史載,自明朝正德皇帝二年七月十五日,正敕龍牌與羅清,開啟居士一脈,至清朝康熙六年正月一日賜榜公告天下齋堂,來台略說應自康熙年間。最早可溯及在安平海頭社所設立的化善堂,大都是以持齋修行為其特色,強調戒殺生,推廣斷絕葷食,故稱為「齋教」。

一八九五年台灣割讓給日本,從此台灣龍華齋堂,變成大陸佛教、台灣佛教、日本佛教,與齋教的混合面貌;戰後的政權更替,更直接或間接的改變了齋堂脈絡與生活。戒嚴解除,台灣社會的社會多元,隨著民主意識的高漲,佛教在台灣繽紛多彩的新發展,齋堂便有了不可思議新面貌;「齋教」因其貼近人群日常生活,更演變成為了今日台灣佛教當中特殊的先修班。

蘭陽地區早期可考而曾經共存在有三所龍華齋堂,分別是:頭城齋堂、宜蘭齋堂與羅東齋堂。羅東「善法寺」即是現今演變後的羅東齋堂,前身為振昌堂(震昌堂,震昌社),位於如今漢民里北成路一段6號,原屬於阿里史段浮崙小段,乃是早期鎮區通往客人城與廣興郊區必經的路口。

始建於清朝道光5年(1825) 4月8日,係由先人鄭普保,從中國大陸傳來教義,由信徒之捐款金300圓建立。明治30年(1897)5月13日因弄房腐朽,乃由蔡友、許芳沛等人發起,以信徒捐款金1,000圓將廟改建。迨明治45年(1912)再經管理人陳和順首倡,將信徒捐款金350圓充為修繕之用。

原有茅屋設立名為「震昌堂」後易名「震昌社」再改名為「振昌堂」,歷地方士紳陳純精等人多所募資而籌建,曾經數次翻修經營而有現貌,俗稱浮輪仔佛祖廟,戰後改名為善法寺;民國五十八年(1969),籌備宜蘭市南郊區分院,民國六十年(1971)在宜蘭市農權路141號(蘭陽女中前)設立「宜蘭觀音佛堂」,民國六十一年(1972)再改名為「思源佛堂」。

 

歷代住持:

 

1.jpg

2.jpg

3.jpg

4.jpg

5.jpg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蘭陽思源佛堂 的頭像
    蘭陽思源佛堂

    蘭陽思源佛堂

    蘭陽思源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